模拟的家,真实的爱2022-12-22 编辑:采编部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 2023年元旦即将来临,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“妈妈”们已经在谋划新年活动了。“手工比赛、厨艺比拼等活动,既能丰富孩子的生活,也能增进我们与......
2023年元旦即将来临,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“妈妈”们已经在谋划新年活动了。“手工比赛、厨艺比拼等活动,既能丰富孩子的生活,也能增进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感情。”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郑勇说。 2009年2月,郑勇和丈夫史德义来到儿童福利院,组建了一个“爱心家庭”,承担养育孤残儿童的责任。孩子们把郑勇当作“妈妈”,她也与孩子结下了深厚感情。13年来,经她照料过的孩子达24名。 小荷是郑勇照料的孩子之一。2013年,3岁的她来到儿童福利院,由于疾病原因,右侧肢体行动有障碍,右手几乎没有抓握能力。为了帮助小荷锻炼自理能力,郑勇和丈夫反复翻阅资料、请教院内专业康复训练师,为小荷量身定制了一套康复训练计划。每天晚上,郑勇都要帮助小荷按摩,做康复锻炼,保持孩子关节和肌肉的屈伸性及活动能力。如今,经过“爱心家庭”的精心呵护,小荷吃饭、穿鞋等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。 为了给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,2001年11月,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在原有的集中供养、家庭寄养模式的基础上,创造出机构形态下的双亲家庭照顾模式——“阳光家园”。 “‘阳光家园’采取‘大家庭+小家庭’的照料方式。‘大家庭’照料,突出‘定向抚育’,是将12名至15名婴幼儿组成一个班组,由4名早教老师固定抚育,促进他们早期情感、身体、认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;‘小家庭’照料,突出‘亲情关爱’,由一对爱心父母固定养育5名孩子,为孩子提供真实家庭生活体验。”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保育科工作人员李平介绍,目前,合肥市儿童福利院“阳光家园”有“小家庭”13户,共抚养65名儿童。 模拟的家,真实的爱。记者了解到,在“小家庭”照料中,每个小家庭都有一对夫妻担任孩子们的“爸爸妈妈”。“爸爸”白天正常上班,“全职妈妈”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,还有1名教师参与辅导孩子们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课学习,一家人像普通家庭一样生活。同时,“小家庭”的孩子们也能享受福利院“大家庭”提供的特殊教育、医疗救治和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资源。以医疗为例,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固定病种由固定医务人员负责、送定点医院就诊的“三定方针”。 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推进福利院在养育、治疗、教育、康复和社会工作服务方面融合发展,推动儿童福利工作迈上新台阶。”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。 (记者 李明杰) 关键词: 本文为【广告】 文章出自:互联网,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有侵权,请您告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 |
||